在药物固体形态筛选过程中,大部分盐型/共晶筛选的目的都是对药物分子溶解性能的改善,例如:
1、茶碱乙酸是一种兴奋剂黄嘌呤衍生物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作为BCS IV类化合物,茶碱乙酸溶解度低、渗透性差,限制了其生物利用度和疗效,而被制备为哌嗪盐后,其溶解度和渗透性均大幅度提高。
2、伊曲康唑的共晶可提高溶解过程中药物浓度,达到与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无定形药物同等的临床效用。
3、为提高治疗乙型肝炎的阿德福韦的生物利用度,研究人员通过合成多种共晶来改善其溶出度和热稳定性,提高该药物在肠胃中的吸收程度。
盐型/共晶筛选不仅能改善溶解性能,还可解决其他实际问题:
问题一:合成中间体的理化性质能否调整?
回答:能。对于一些结构不稳定、吸湿性较强的中间体,制备成盐或共晶可改善其理化性质,降低合成难度。
问题二:盐型/共晶筛选都是提高溶解度的案例,对于想降低溶解度,做成缓释药物避免频繁给药的API分子,盐型/共晶筛选能提供帮助吗?”
回答:能。据报道,NCE(New Chemical Entities)中BCS II 类低溶解度药物占比有 70% 左右,使得目前通过盐型/共晶筛选提高活性药物成分溶解度的案例报道较多。但对于一些高溶解度的药物分子,盐型/共晶筛选也可帮助降低其溶解度,满足后续制剂开发的需求。
总之,共晶筛选在药物研发中具有重要作用,可改善药物的溶解性能,解决实际问题,推动药物研发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