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药物开发研究的深入,难溶性药物在新药中的比例不断的增大,晶型分析越来越被重视。不同晶型会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溶出、吸收,进而影响药物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特别是一些难溶性口服固体和半固体制剂。因此,在将多晶型药物研制成固体和半固体口服制剂时,开展晶型研究有利于开发出在临床治疗上有意义且稳定可控的晶型。
目前,国内对晶型问题也愈来愈重视,2015版《中国药典》附录新增“9105 多晶型药品的质量控制技术与方法指导原则”指出: 当固体药物及其制剂中存在多晶型现象时,应选用“优势药物晶型物质状态”作为药物原料及其制剂晶型,以保证药品临床有效性、安全性与质量可控性。
固体物质根据其组成分子、原子、离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方式可以分为晶型(包括假晶型)和非晶体型。晶体型的组成单元在三维空间排列固定有序,非晶型则相反。所有晶型可以归纳为三斜晶系、单斜晶系、正交晶系、四方晶系、立方晶系、三方晶系、六角晶系共七个晶系14种晶格。有机药物的晶体大多为分子晶体,当药物分子中存在溶剂或分子时,由于药物分子易与溶剂或水分子形成氢键,药物分子与不同的溶剂分子结合,就会形成不同的晶型;不含溶剂的药物也可能由于分子的对称排列规律不同而存在的多晶现象。此外,在药物结晶时,溶解、温度、湿度等因素,以及制剂过程中粉碎、混悬、压片等都会影响药物的晶型。
随着药物开发研究的深入,难溶性药物在新药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晶型分析愈发重要。不同晶型不仅影响药物溶出、吸收和临床疗效,还贯穿于研发、生产及质量控制全流程,晶型分析已成为确保药品稳定性与有效性的关键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