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生物学+ 查看更多
结构生物学
+ 查看更多
分子互作包括核酸与核酸互作、核酸与蛋白互作、蛋白与蛋白互作。分子互作实验能够直观解读生物学过程和分子识别过程,阐述分子间作用机制,验证候选药物与靶点分子的结合能力,驱动药物先导物的发现,优化药物的安全性、药效、药物剂型和制造工艺。
青云瑞晶组建专门的分子互作技术团队,拥有丰富的互作类项目设计、实施经验,为您提供核酸与核酸、核酸与蛋白、蛋白与蛋白间等各类从方案流程设计到技术实施的整套互作研究服务。
等温滴定量热分析技术(ITC)
实验原理
在设定的恒定反应温度下,当大分子/配体结合物生成时,能量的释放或吸收会导致样品池温度的变化,而这一变化会被精确地检测并记录。通常,一次完整的ITC实验包括确定反应物浓度,滴定、收集数据,校正原始数据,根据校正后的数据得出热力学参数,分析模型。
应用范围
• 量化结合亲和力
• 候选药物的选择与优化
• 测定热力学特性和活性浓度
• 作用机制表征
• 在小分子药物发现过程中确认预期结合靶标
• 测定结合特异性和化学计量
• 验证从苗头化合物到先导化合物演化过程中的IC50值和EC50值
• 酶动力学测定
技术特点
• 被研究体系没有任何限制
• 样品用量小、灵敏度精确度高
• 实验时间短
• 测试过程免标记
SPR表面等离子共振
实验原理
表面等离子共振是一种光学现象,它在不需要荧光或同位素标记的天然条件下,通过SPR传感芯片监测各类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即跟踪监测溶液与芯片表面分子的结合和解离的全过程,并捕捉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特异性信号,最后由数据分析软件整合成互作动力学参数数据。由于其高度的自动化,高度的灵敏度以及动态监测特性,所以现在被广泛地用于各种生命分子互作机理研究。
应用范围
• 小分子药物与蛋白互作
• 抗原抗体互作、生物药开发
• 新药开发:药物与单层细胞互作
• 单链抗体结合动力学
• 单链寡核苷酸定量计算
• 靶向药物运输研究
技术特点
• 测试过程免标记
• 高通量测试,最高支持8通道测试
• 灵敏度高,一般可测试低至分子量100的化合物
• 样品用量少
• 可实时检测
MST微量热涌动
实验原理
微量热涌动是一种表征生物分子特性的光学方法,通过观察粒子在微观温度梯度(通常通过1480nm的红外激光,经分色镜后照射到样品。这一过程中水分子吸收红外光发热而形成温度梯度)的定向运动来分析分子间相互作用以及各种化学剂量学参数。
应用范围
• 蛋白-小分子互作(蛋白酶-抑制剂互作,细胞膜蛋白活性分析)
• 蛋白-肽互作
• 蛋白-蛋白互作
• 蛋白-蛋白互作
• 肽-肽互作
• 蛋白-核酸互作
• 核酸适配子-小分子互作
技术特点
• 低样品消耗量
• 样品不需要固定、无需纯化
• 测量时间短
• 样品兼容性强
• 可在复杂缓冲液中结合分析
• 研究多组分反应
DSF/TFA差示扫描荧光
实验原理
两种技术都是通过分析测量蛋白质的热稳定性来进行高通量药物及靶点筛选。DSF差示扫描荧光技术利用特殊荧光染料为指示剂,当温度升高时,蛋白质折叠结构变化,染料即可结合并增强荧光。
应用范围
• 高通量药物筛选、靶标发现
• 蛋白质稳定性
• 蛋白质稳定剂、抑制剂高通量筛选
• 蛋白作用机制研究
• 小分子化合物抑制剂机制研究
• 蛋白质结构研究
技术特点
• 样品损耗少
• 通量高
• 温度变化范围广
Nano-DSF微量差示扫描荧光
实验原理
蛋白质中的色氨酸(Tryptophan)和酪氨酸(tyrosine)的荧光可随环境变化,而nano-DSF技术可以准确检测蛋白热变形和化学变形过程中内源荧光的变化,从而追踪其折叠状态并测定蛋白稳定性参数Tm或Cm值。
应用范围
• 验证生物药功能性和长期稳定性
• 蛋白制剂筛选
• 候选生物类似药鉴定
• 酶稳定性高通量筛选
• 候选生物类似药鉴定
• 酶稳定性高通量筛选
• 膜蛋白去垢剂筛选
• 蛋白品质控制
• 配体结合实验
• 蛋白品质控制
• 配体结合实验
技术特点
• 样品不需要固定
• 天然条件下检测
• 通量选择自由
• 低样品消耗量